一、侏罗纪恐龙描写?
在黄昏时,大部分恐龙已经休息了,可最聪明的恐龙—伤齿龙才刚刚出来觅食。
伤齿龙和驰龙一样,是小型肉食恐龙。
伤齿龙的大眼睛有助于它在黑夜中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蜥蜴。
在一片树林中,有许多恐龙,其中有剑龙,它的个子很高,也很壮,还对着天大声吼;有雪龙,它又高又胖,尾巴又粗又长;有小板龙它的妈妈,板龙妈妈高,小板龙矮,比我还矮,才到我的颈部。
有霸王龙,它的力气非常大,尾巴一甩能打倒一座房子。
我很高兴,费了好大的劲偷偷地爬到霸王龙头上,哇,真高呀
一伸手,快摸到蓝天了。
霸王龙发现我在它的头上,把脖子一摆,想摔死我,我就使劲一滚,滚到了草地上,好险
还有翼龙,它会飞,也会走,还会爬树,它爬树的时候......
二、侏罗纪世界和侏罗纪公园恐龙排名?
侏罗纪公园主题电影中,最恐怖的永远都是霸王龙,霸王龙也是该系列电影的核心c位。只不过每一部电影都会出一些战斗力更爆表的恐龙,比如侏罗纪世界里的沧龙和暴虐霸王龙
三、侏罗纪最高的恐龙?
巴洛龙又译“重型龙”,学名意思是“笨重的蜥蜴”。其化石是1912年美国化石采集家厄尔·道格拉斯在美国犹他州的卡内基采掘场挖出的。巴洛龙与近亲梁龙很像,两者的身躯很长,站立时身体的最高点都在臀部;但两者颈部和尾巴的比例不同,巴洛龙的尾巴比例上较短,由极细长的颈部来平衡,颈部由肩膀伸出达9公尺之长,使得它几乎是北美洲最高的恐龙。
四、侏罗纪恐龙的分类?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
1、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2、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都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3、霸王龙就是非常凶猛的肉食恐龙。它大脑袋,短身子,牙齿就像锋利无比的匕首。
4、薄板龙是最长的蛇颈龙,全长可达15米。它的脖子大约为躯干的两倍。它们与陆地上的恐龙和空中的翼龙是近亲,也用肺呼吸空气,一般也产卵。它们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长着锋利的牙齿,为的是捕食其他鱼类。
五、侏罗纪哪个恐龙有毒?
侏罗纪中,双脊龙是有毒的。
双嵴龙(学名:Dilophosaurus)是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恐龙,身长约6-7米,体形修长。它们的头上长有两片近似半椭圆形或战斧形的不规则形状的头冠,因此得名双嵴龙。双嵴龙长有许多细小而尖利的牙齿;前肢短小,后肢长而粗壮,用后肢行走,行动敏捷;尾巴长而有力,行走时能保持身体平衡。
在电影版本中,双嵴龙的颈部拥有可收缩的皱折,类似褶伞蜥,而且能射出致盲毒液,使猎物失明且瘫痪,类似喷毒眼镜蛇(化石表明双嵴龙并没有这种行为)。
六、侏罗纪有几种恐龙?
侏罗纪的恐龙大约有900-1200种。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动物有原龙脚类和鸟盘目恐龙,以及类似哺乳类的小型爬行类。但晚期,巨大的龙脚类恐龙占了优势。 侏罗纪公园时代是恐龙的盛世:侏罗纪(约二亿八百万到一亿四千四百万前)属於中生代中期。超级陆块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 这时候全球各地的飞候都很温暖,涌入裂缝卫生成的海洋产生湿润的风,内陆的沙漠带来雨量。 比较出名的恐龙如下:名字:异特龙[Allosaurus]/跃龙/异龙 恐龙体长: 38英尺长,16.5英尺高 恐龙体重: 重4000磅 恐龙食物: 肉食。它捕食剑龙,迷惑龙和禽龙。 生存年代: 1亿3500万年-1亿52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非洲;澳洲;中国 辨认要决: 眼睛上有两块角质的突出物,前臂有三指。 恐龙种类: 龙盘目兽脚亚目 梁龙/双棘龙(Diplodocus) 发现 Marsh 1878 命名 Marsh 1878 含义 双倍的横梁—指其脖子与尾巴 年代 侏罗纪晚期 分布 美国的科罗拉多州,蒙大拿州,犹他州,怀俄明州 食性 植食 体型 长27米 体重 6-20吨 分类目: 蜥臀目 亚目: 蜥脚型亚目 类:蜥脚类 真蜥脚类 新蜥脚类 梁龙形类 超科:梁龙超科 科: 梁龙科 亚科: 梁龙亚科 属: 梁龙 模式种: 长梁龙(Diplodocus longus), 卡内基梁龙(Diplodocus carnegiei),Diplodocus hayi 重龙/巴洛龙/巴尔龙/笨重龙/重型龙(Barosaurus) 发现 Marsh 1890 命名 Marsh 1890 含义 重型的恐龙 年代 侏罗纪晚期 分布 北美的西部[美国南达科他州],东非的坦桑尼亚 食性 植食 体型 长20-27米 体重 10吨 分类 目:蜥臀目 亚目:蜥脚型亚目 类:蜥脚类 真蜥脚类 新蜥脚类 梁龙形类 超科:梁龙超科 科:梁龙科 亚科:梁龙亚科 属: 重龙 模式种:大斋重龙(Barosaurus lentus),非洲重龙(Barosaurus africanus)
七、侏罗纪恐龙公园门票?
门票信息:25元/人
石家庄侏罗纪公园是以恐龙为主题,集科普、教育、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园区位于石家庄元氏县张掖村东南。
石家庄侏罗纪恐龙公园引进高科技手段,结合电影《侏罗纪公园》制景手法,原始复古场景打造,带你穿越侏罗纪、探秘恐龙世界,生动逼真地再现了远古恐龙世界的面貌。园区上百条现代声光电高科技打造能动会叫大型恐龙能动、会叫、眨眼睛、活灵活现,有凶猛恐怖的异特龙、无坚不摧的三角龙等等,大恐龙长度达25米。
八、侏罗纪时期有哪些恐龙?哪些恐龙在侏罗纪时期生存过?
侏罗纪早期:双冠龙、三叠中国龙、时代龙、单脊龙、斑龙、冰脊龙。
侏罗纪中期:单脊龙、斑龙、和平中华盗龙、永川龙、中棘龙、皮尔逖龙。
侏罗纪晚期:单脊龙、异特龙、角鼻龙、依潘龙、食蜥王龙、蛮龙。
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迷惑龙、梁龙、腕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动物有原龙脚类和鸟盘目恐龙,以及类似哺乳类的小型爬行类。但晚期,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占了优势。
这些动物可以同时吃到高与低处的植物;龙脚类主要靠吞下的石头来磨碎食物。
大型的兽脚类猎食草食性动物;而小型的兽脚类,如腔骨龙类和细颚龙类等则追捕小型猎物,也可能以腐肉为食。
九、我国侏罗纪还有什么恐龙?
1、侏罗纪的恐龙大约有900-1200种。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动物有原龙脚类和鸟盘目恐龙,以及类似哺乳类的小型爬行类,晚期巨大的龙脚类恐龙占了优势。
2、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迷惑龙、梁龙、腕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
(侏罗纪早期)双冠龙 、三叠中国龙 、时代龙 、单脊龙[、斑龙 、冰脊龙
(侏罗纪中期)单脊龙 、斑龙 、和平中华盗龙 、永川龙 、中棘龙 、皮尔逖龙
(侏罗纪晚期)单脊龙、异特龙 、角鼻龙 、依潘龙 、食蜥王龙 、蛮龙
3、侏罗纪的肉食恐龙:
小型恐龙,如嗜鸟龙和细鄂龙;
大型的猎者,如双冠龙和角鼻龙;
4、长颈的素食恐龙有蜀龙、梁龙和雷龙;
5、两脚素食恐龙则以小盾龙、树龙和弯龙为代表;
6、有鳞甲的素食恐龙,像棱背龙和剑龙,也同时在侏罗纪时期出现。
十、侏罗纪恐龙灭绝的原因?
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说法: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