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自然露营地 > 海岛露营地露营地露营网

如何看待昭君出塞?

72 2024-06-18 05:07

一、如何看待昭君出塞?

当今的网络,给杨广、秦桧之流洗白的大有人在,却没人给这位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一代明君洗白,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汉元帝刘奭,史称其为“仁柔好孺”,甚至还有元成哀平(西汉后四位皇帝的谥号),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东汉时的文官集团,更是将元帝的庙号高宗给削去,还杜撰了n多段子来黑他——

例如,其父汉宣帝(这也是个被史家故意忽略的皇帝)临终前说出:“乱我家者,太子也!”这样的话,但因为刘奭是宣帝平生挚爱许平君的唯一儿子(详见成语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才未易储。

最美许平君,宋妍扮

还有著名的历史事件“昭君出塞”,后人编排出王昭君因不肯贿赂宫廷画师,而被故意丑化,未能见到元帝,最终在远嫁匈奴之时,被刘奭得见真容,刘奭顿时后悔不已,但木已成舟无法更改,刘奭只能唾面自干,目送美人出塞!

其实无论是“仁柔好儒”,还是“乱我家者,太子也!”文人之所以编出这样的梗,来损汉元帝,其根源就在于刘奭抑儒崇法的治国理念!当刘奭还是太子时,就师从孺佳领袖萧望之,登基后没有重用自己的老师,却因故将其下狱,最后逼得萧望之在狱中自杀!

做出这样“欺师灭祖”之事,以仁孝为根基的儒家文人,岂能容他!元帝当政时自然不能怎么样,但人总有死的一天,孺佳思想却代代相传!就这样,一个西汉皇帝,却在东汉被黑得相当惨,真是蔚为奇观!

刘奭之所以要逼死自己的老师,是因为他知道以孺治国的弊端——岂可事事以宽仁处置!帝师萧望之深受儒家思想洗礼,刘奭甫一登基,萧望之就迫不及待地推行新政,所谓新政,自然是孺佳以仁治国的理念,仁者无敌嘛!

自小被汉宣帝传授帝王之术的刘奭,岂能让乃父忍辱负重得来的基业(参鉴霍光专政)毁于一旦!更何况,皇权天授,岂可被他人左右(萧望之是辅政大臣)!于是,刘奭就找了个借口,将萧望之下狱。其实刘奭也没想杀自己的老师,可萧望之乃当世孺佳领袖,平日自诩当代文宗,又是帝师,哪里受过如此屈辱!

文人嘛,就好面子,尤其是萧望之这样,仕途一生顺遂,几乎从未起过波澜,一时想不开,竟在狱中自裁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全国各地的儒生纷纷赴京请命,为萧望之鸣不平。

这下可叫刘奭见识到了濡家的威力——除了外敌,还有能威胁到皇权的势力!可刘奭可是一代雄主汉宣帝的儿子,虽然年轻,但对付这样的局面,那是一点都不怯场,帝王之术玩得贼溜!

刘奭先是找了几个替罪羊,不疼不痒的将他们充军、发配、抄家什么的,过几年风头一过,这些人怎么处置,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儿!而后,又将进京找事的濡生打一批,拉一批,处理一批,奖励一批,幕后挑事的大佬也如此这般的分而治之,很快就平定了这场不大不小的祸端。

这场风波过后,濡生们在京师露了脸,有个别聪明、有背景的还直接被当权者看中,前途一片光明;那些没被看中的,权当在京城刷了个声望,好歹混了个脸熟,以后混仕途,也能有点名气不是;当然,肯定有不知进退的愣头青,自己作死那就没办法了……

幕后的大佬自然也得到了甜头,而汉元帝刘奭则如愿以偿的亲政,大权在握的感觉,只有坐在那个位子上的人才能知道吧!至于萧望之,人都死了,就安心的办后事吧,至于其他……

再说“昭君出塞”这事儿,这次和亲对汉朝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元帝之前的和亲,全部是刘氏宗族的女子出嫁。到了武帝朝,军事上的胜利,让和亲政策有所改变——和亲女子全部改由罪臣之女代替(解忧公主就是因七王之乱获罪的罪臣之后)!

而今到了元帝一朝,汉朝地位更进一步,南北匈奴已经完全构不成威胁,是以,和亲的女子再降一格,改由宫女代替。王昭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选中后,远嫁匈奴的。却为后世文人杜撰出画师贪黩的故事,当真可笑之极!

所以,在古代切莫得罪文人,他们掌握着古代的话语权,得罪了他们,就代表着你的声誉就完了,皇帝也概莫能外!这就是刘奭被史家抹黑的原因!

文章开头将刘奭谓作一代明君,非鄙人信口开河,是却有这个实力!这要从汉宣帝刘询说起,刘询堪称千古一帝,他跟刘奭的组合,就好比李世民和李治。都是老子打江山,打下了一片万里疆土,留下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大将,儿子在老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国势推向巅峰。

之所以要提刘询,就是因为他们父子俩一脉相承,都是重法轻濡,为孺佳所不喜!没有黑刘询,那是因为他实在太完美了,完全找不到可以黑的点,只能弱化他的存在,否则,秦皇汉武,汉宣光武——也是不错的叫法!

汉元帝刘奭继承乃父之志,北击匈奴,经略西域,南平羌族,终元帝一朝,对外战争鲜有败绩,汉朝统摄诸国,外邦无不震服,足见其时国力之强盛!可讽刺的是其麾下将领陈汤的名气,要远高于刘奭这个君主,而陈汤说的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名气甚至要高于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人!

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而今千里马声名远播,以至伯乐无人知晓……

二、昭君出塞典故

昭君出塞典故:华夏孤女叱咤征途

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令人敬仰的女性英雄,她们以勇敢和无畏的精神,在男权社会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其中,昭君出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典故,讲述了一位古代华夏孤女的传奇征途。

公元前33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频仍的年代。这是汉朝和匈奴之间长期纠纷的时期,无数的生灵涂炭,烽火连天。在这个时刻,一个壮志凌云的姑娘崭露头角,她就是昭君。

昭君,原名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之一。她娇媚动人,清丽绝俗,以其美貌闻名于中原,红颜祸水的美誉不言而喻。然而,与其他美女不同的是,昭君并不满足于在后宫中享福,她拥有更大的抱负和追求。

昭君天生聪慧过人,机智灵巧。她深知国家的存亡和民众的疾苦,立志要为华夏百姓谋福祉。因此,当她听说汉朝征战匈奴的消息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踏上北方边疆的征途。

昭君的出塞之行并非一帆风顺,她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首先,她必须要获得皇帝的批准,才能离开宫廷。在那个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和自由是极为有限的,因此昭君需要用尽方法和智慧来打动皇帝。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昭君终于得到了皇帝的允许。然而,这只是她征途的开始。面对一路崎岖的山川和恶劣的天气条件,昭君坚忍不拔,奋勇向前。

她时常穿梭于战乱之地,协助汉军策划战略,为士兵们送去温暖和食物。她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许多危机,使得汉朝的军队战无不胜。昭君虽然并非将领,但她的聪明才智和出众的头脑使她成为战场上的一位重要顾问。

除了战争中的表现,昭君还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俘获了匈奴首领的心。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深度文化积淀,打动了畏惧汉朝势力的匈奴首领。她帮助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通过婚姻的方式将两国联合在一起。

然而,昭君并不满足于此。她深知,光靠外交手段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她决心通过文化交流和教育来实现两国长久和平。

昭君主动学习匈奴的语言和文化,教授汉朝的文化和技术,让匈奴人民感受到了汉文化的魅力。她鼓励汉朝的士人前往匈奴,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她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使得两国人民能够更好地相互交流和理解。

昭君的征途没有结束,她一直在为两国之间的和平与繁荣而奋斗。无数的艰辛和牺牲,使得她的事迹被后人津津乐道。至今,昭君依然被后人称赞为一位伟大的女性英雄。

昭君出塞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首先,她告诉我们,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有志者事竟成。昭君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打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为自己争取了追求梦想的权利。

其次,昭君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和平与友好是最美好的愿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化解了汉匈之间的矛盾和仇恨。她用文化和教育,将两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两国之间的长期和平奠定了基础。

最后,昭君出塞的传奇也鼓舞了我们每个人,无论境遇如何,只要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向世人证明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她以自己的努力,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位华夏孤女,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如何评价舞剧《昭君出塞》?

虽是早有的剧目,我还是临着近日重开巡演才赶上在展览馆剧院一饱眼福。

《昭君出塞》舞剧主题非常简单明了,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晦涩难懂的表达,只是低调的深沉的诉说着昭君一朝重获自由却几度无根无绊的细腻情感,以及昭君为边塞和平繁荣奉献一生,直至青丝变发白的故事。

舞剧分为《序·烽烟》《和亲》《出塞》《贺婚》《宁边》《尾声·共荣》六幕,这里主要谈谈我印象深刻的独舞、双人舞和群舞部分。

昭君的独舞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思乡,一个是思人。这两段独舞是放大昭君内心情感的重头戏。如果说舞剧中昭君的思乡是愁、是怕,那思人便是痛、是殇,所以思人部分尤为打动我。“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想到这句话,好像突然明白为什么舞蹈设计让昭君从六阶的王座上滑落下来。那种唯独救不了你,痛失所爱所依的无力和悲痛,许是叫人无法再支撑片刻。也许会有观者遗憾“琵琶”这一昭君的标志性乐器没有在独舞中加以利用展示,我想原因可能也正是因为它是身份的象征,对于一个半小时的舞剧单元来说,要尽量发挥每一分钟对于抒情和叙事的作用。(ps:如果有遗憾的可以看看唐诗逸老师最近与游戏合作的舞蹈视频,一定可以得到满足)

不知道能不能跟观者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全剧的泪点集中爆发区就是老单于化身雄鹰为昭君戴上小花的部分,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前面昭君独舞时累积的痛和殇得到了一个集中爆发,舞蹈编排的层次感也得到了突出体现。不说了我去擦个眼泪(抹——

群舞这一块我说一下几个记忆点。一个是出塞时的队伍,队形的变换、番旗的使用很有看点。二是昭君梦中戏水的温婉韵律之舞,和大婚当夜草原女子的大气有力的民族舞之间的对比。三是为了表现面对老单于的死悲痛不能自持的昭君,还在为百姓牵绊着,此时在序章中衣衫褴褛的苦人儿们又出现了,就像走盘山公路又绕回同一个点的乐趣。这一段处理非常艺术化,我个人非常喜欢。

音乐方面张渠老师仍然稳定输出。有趣的是,在启婚礼大幕时的音乐与初见一幕,还有主角阴阳两隔的双人舞的主旋律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这三幕想表达的情绪是有重合的,但又通过元素的不同表现方式呈现不同的效果。初见幕以琵琶为主,婉约清扬,既表现仍在大汉深宫,又反应初见的昭君且哀且涩,而到大婚之夜,人声合唱辅以打击乐,辽阔大气的质感便与前篇显出截然不同的氛围来,给观众带来的感觉有如看到梦中到此一游却实则大相径庭的景观。再到鹰吟幕这首曲在高潮时以大提琴弦乐合奏和吟唱为主,悲怆苍凉之感覆盖全场,痛感在此处达到高潮,真的非常妙。

舞美方面一些细节很有意思,比如背面起光的幕布,比如昭君的头饰从前期的汉朝头饰到匈奴银饰的转变,比如卷起来就像极陶俑的裙尾。我想可能是舞台的一些限制,个人感觉在一些地方可能删繁就简了些,背景,灯光,小到火把蜡烛的道具都有一些很小的问题,毕竟巡演需要处理事情很多,无伤大雅。

另外这个剧基本是从《后汉书》关于昭君的记载中“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延伸开来的一个叙事抒情故事,如非要纠结历史细节便失了乐趣了。

最后附一张出赛的人声合唱唱词:

“着尽汉宫衣

心知更不归

欲问塞南事

年年鸿雁飞。

四、昭君出塞酒价格

昭君出塞酒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记载了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以及相关的酒宴活动。这一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可或缺的情节。而随之而来的昭君出塞酒价格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昭君出塞的故事

据传,昭君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美女,她因为政治原因被送至匈奴为质,成为了匈奴单于的王妃。传说中她以美貌和才智征服了匈奴单于,并在匈奴之地维护了汉文化和对汉族的忠诚。在昭君出塞的过程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酒宴,以此为她送行,并祝福她在匈奴之地能够平安幸福。

昭君出塞酒的意义

昭君出塞酒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仪式不仅是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通过举行出塞酒宴,人们传达着对昔日辉煌的回忆和对将来美好的憧憬。

昭君出塞酒的价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昭君出塞酒价格也开始产生了兴趣和关注。在现代社会,举办类似的酒宴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场地租赁、酒水食材、装饰布置等费用,因此价格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举办规模较小的昭君出塞酒活动,价格相对较低,主要涉及到食材和酒水的购买费用。而如果是规模较大的公共活动,则需要考虑到更多因素,如人力、物料等成本,价格也会相应增加。

如何选择昭君出塞酒服务

在选择昭君出塞酒服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 质量和口碑:选择有口碑和良好信誉的服务商,确保食材新鲜、品质过硬。
  • 价格合理:考虑自身预算和活动规模,选择价格合理的服务商。
  • 服务内容:了解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细节,确保符合活动需求。
  • 沟通和协商:与服务商充分沟通需求,协商细节,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结语

昭君出塞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仪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关于昭君出塞酒价格的问题,也在现代社会中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探讨与了解,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更可以为相关活动的举办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五、昭君出塞时是什么心情?

打开微信扫一扫,关注不严肃的历史君 捕获更多更有料更有趣的历史逸闻故事

昭君出塞图

今日主题:昭君不肯贿赂画师,自愿请行,汉元帝见到昭君心生悔意,这样唯美的爱恨情长,这些让千百年来的中国人无比感伤的情节,竟然是假的?!

一、昭君出塞的两个流传版本

昭君出塞,千古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出自东汉史官班固编的《汉书》,这也是昭君出塞第一次见诸于史料,著书时间距离昭君出塞发生约170年。记载十分简单:

《汉书·元帝记》记载“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记载:“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这个版本中,既没有不肯贿赂画师以致五年未能得到皇帝宠幸时的后宫幽怨,也没有破釜沉舟自愿请行出嫁匈奴时的巾帼风采,更没有赐婚大宴中元帝见昭君貌美时的悔恨不已。

看上去这是一个没有波澜、更没有反转的无趣故事,因此这个版本历来不受人们所喜,流传并不广。

另外一个版本就很有意思了,他是这样的奇美,让人遐想万千:

昭君被选进宫发生在元帝时期,我们上篇说过,元帝时期汉王朝正处于巅峰,面对三千后宫佳丽,皇帝着实有点忙不过来呀,这可真是幸福的烦恼呢!

于是一片好心的皇后王政君,就是最后篡了西汉的王莽的姑姑,就想了一个好办法,找画师把所有侍诏的女孩儿画下来拿给皇帝看,看上哪个就宠幸哪个。

如此一来,画师就有了可乘之机。心思活泛的女孩们纷纷行贿画师,把自己画的更美一些,得到元帝宠信。这可能是最早的美图了吧!

唯独昭君,有的说自恃容貌过人不肯行贿,也有说看不惯画师的可耻行径,还有说家穷无以行贿的。

总之就是没有行贿,因此被画师故意画丑,入宫五年之久还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感慨就要这样黯然销魂度过美丽的一生了。

这时,有消息说皇帝要选宫女赐婚给匈奴单于,虽然听说那个单于已经是个五十多岁的糟老头子了,但一旦被赐婚,也是皇后啊!

想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既然西汉后宫得不到宠幸,那我就跳槽到匈奴后宫。这么一想,就暗暗下了决心。

这天昭君向管事人员陈情,反复表达自己愿意嫁给匈奴单于的意愿,最终通过层层选拔被赐婚给了呼韩邪单于。

皇帝在赐婚仪式上见到昭君时,惊艳于昭君超凡脱俗的美貌和娴雅淑仪的姿态,虽然有心挽留,但木已成舟,无法挽回。

王昭君画像

事后皇帝暗自恼怒,后宫中有如此美丽娇艳的女子,自己事先竟然毫不知情,所以才便宜了呼韩邪这个老小子!越想越生气。

皇帝生气这么严重的事儿,终是要从快从严从重处理的。画师索贿事件很快就败露了。

从中作梗不让皇帝看到昭君美貌的画师毛延寿就被问斩了。因此还连带杀了宫中一大批画师,导致整座长安城的画师都少了。

屏幕前亲爱的你,更喜欢哪个版本呢?

如果让我选,一定会选择第二个,这个版本中所有人都有血有肉。

面对画师的贪得无厌、后宫的争奇斗艳、皇帝的昏晕无道,昭君爱憎分明,勇敢地选择和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未来。

故事中的昭君,就像生活中的你我,纵然遭受不公,也从不停下追求梦想的步伐。

但真实的历史,恰恰是第一个版本。那我们不禁要问了,第二个版本,是怎么来的呢?

下面我们就简述并分析一下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昭君出塞后,后世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几个版本。

二、昭君出塞演绎版本的渊源和演变

1.《琴操》

从班固《汉书》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之后,最早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并且影响较大的就是《琴操》一书。

《琴操》相传为东汉蔡邕(音Yong,一声)编撰,是现存介绍古代琴曲最为丰富且最早的艺术作品,书中对每首音乐作品的有关故事内容都作了介绍。

其中记载的“昭君怨”曲谱的故事中,明确描述了昭君的貌美,并首次出现了昭君“恚怒怨愤”的情绪,还创造出昭君吞药自杀的苦情结局。

2.《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相传是西汉刘歆所著,东晋葛洪编辑,其中《画工弃市》篇涉及到了昭君出塞,

文中昭君一改“怨恨”形象,成了“善应对,举止闲雅”。情节基本与《琴操》略同,但增加了画工索贿

3.《后汉书》

《后汉书》是南朝宋范晔所著的官修正史。

在第八十九卷《南匈奴传》中昭君之子智牙师被冤杀时,提到了昭君出塞,情节与《琴操》略同。

描述昭君是由于“怨恨”自愿请行,更增加了汉元帝赐婚仪式上惊艳于昭君美貌的失态行为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宗室刘义庆所编,其中《贤媛篇》记载了昭君与画工的故事,基本上与《西京杂记》中情节形同,但删去了“怨恚皇帝”的情节

5.《汉宫秋》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

这个改编比较大,基本内容是:

1.毛延寿受汉元帝委派到民间挑选宫女,因昭君不肯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并因此被打入冷宫

2.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发现并宠爱了昭君,封为“明妃”(明妃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昭君为明妃);

3.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于呼韩邪单于

4.呼韩邪单于大兵压境向元帝索要明妃王昭君,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元帝忍痛割爱,献出昭君,并亲自送到灞桥

5.元帝回宫后悲痛欲绝,昭君更是不舍故国,在汉匈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自尽

《汉宫秋》剧照

至此,不仅昭君的家世、容貌、态度、情绪全部酝酿到位,并且连汉匈形势都完全颠倒了,但得益于戏曲这个电视普及之前最为丰富的表演形式,广为流传。

此时,昭君出塞的历史真容其实也就基本可以推导出来了,最接近史实的应当是《汉书》中那个最为简洁的版本。

读到这儿,屏幕前的您,是否会很好奇,后世为什么要如此演绎那段历史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文学创作的需要吗?

三、昭君出塞演绎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让我们翻开历史,解读每次演绎背后的故事。

1.《琴操》

相传编撰《琴操》的蔡邕,生活在东汉末期的汉灵帝年间。但凡谥号中只要带“灵”,就说明这个皇帝或者王公是个昏君。

蔡邕这样一个大才子,在这样的时代注定是郁郁不得志的,因此《琴操》的编撰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隐射当下的时局和内心的真实想法。

让昭君有了“恚怒怨恨”的情绪,实则上也有表达自己内心对朝政朝局不满的想法。

2.《西京杂记》

东晋年间,曹魏“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制度执行已久,已经造成了西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状况。

许多有志之士怀才不遇,抑郁终生,许多无能无德的人身居高位,谈玄弄空,社会风气更是糜烂奢侈。

《西京杂记》中画师索贿的情节,也正是在抨击当时金钱万能、“不才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

晋武帝司马炎助推社会奢靡之风

3.《后汉书》

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史书中记载,“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可见他也是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编撰的《后汉书》

他笔下的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明显是以昭君自比,抒发自己才华横溢,却不被欣赏的抑郁情怀。

4.《世说新语》

刘义庆作为南朝宋的宗室,当时的皇帝正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刘义隆为巩固政权,大肆诛杀有威望的宗室和大臣。

刘义庆既是宗室,是开国皇帝刘裕的侄子,又是一方诸侯,年轻时跟着刘裕打仗建功,后来还担任过许多重要职位。

他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刘义庆画像

面对猜忌心强的皇帝,深谙政治斗争的刘义庆,自然会在《世说新语》中删除“恚怒皇帝”的部分。

5.《汉宫秋》

《汉宫秋》是元代杂剧。元代汉人作为最低等的人种等级,饱受蒙古贵族欺压,文人更是失去了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机会。

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将当时汉人对蒙古政权的抗争、对汉人政权的失望统统写到了戏曲之中,可谓是“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看看《汉书》作者班固的情况

东汉后期匈奴帝国第二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再次投靠汉朝。

大将军窦宪领军痛击北匈奴,编撰《汉书》的班固,就作为窦宪的中护军(中国古代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随军出征。

经此一役,北匈奴输掉了所有底牌,剩余少部力量向西逃走,对中原王朝再也无法形成威胁。

大军得胜之时,班固写就《封燕然山铭》记录大汉天威,并刻于燕然山上。

威武雄壮的大汉骑兵

这块石碑的遗迹,在2017年被中国和蒙古国考古专家共同确认。

因此,班固所处年代距离“昭君出塞”最为接近,对匈奴的姿态和心态与“昭君出塞”之时最为接近,所记自然无需加以演绎刻画,相对而言最为接近史实真相

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通过我们找寻散落的蛛丝马迹,对比分析,依然能够找寻到历史最初的模样。

屏幕前的您,随着我这么一路走来,有些累了,但也应当有些欣喜吧。

最后,让我们在拜读班固的《封燕然山铭》中,结束今天的故事吧。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载兮振万世!

今天的故事讲完了,您还喜欢吗?喜欢的话,让我们在“昭君出塞”那些事的下篇中,轻轻拿掉昭君手中的那把琵琶吧!

六、对于昭君出塞,有什么看法?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故事。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 (一说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呼韩邪归汉与昭君出塞,既促使匈奴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又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族效仿中原的制度。

王昭君,即王嫱(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北方的匈奴经过前代汉军的连续打击,内部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最终匈奴分裂成为了南北二部。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遂向汉朝称臣归附,成为了汉朝的属国,汉宣帝将其安置在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呼韩邪并三次入朝朝贡。公元前33年正月,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国力强盛。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称藩归附汉朝并亲来长安朝觐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主动请求出塞。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后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王明君。

七、王昭君出塞后幸福吗?

怎么说呢?我觉得幸福应该分哪种意义的幸福。

远嫁塞外,离家乡甚远,甚至一辈子都回不去,从这种思乡之情来说,肯定是不幸的。关于昭君思乡的情感,从她所做的诗《怨词》里面就能看出来: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翩翩起舞的紫燕,飞向那遥远的西羌。

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

叫一声家乡的爹和娘啊,女儿出嫁的道路又远又长。

唉!你们可怜的女儿呀,忧愁的心儿满怀悲痛和哀伤。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必是件坏事,就像王安石《明妃曲》中写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再不济,也比像阿娇一样老死宫中强,而依照王昭君当时在宫里的处境,进宫几年没见到皇帝一面,很有可能老死宫中就是她的结局。

再者,就算是被宠幸又能怎样,当时皇帝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政治手段可不是谁都有的,王政君还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居于王政君之下,日子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所以,我觉得出塞应该是昭君当时能选择的路里面,结局最好的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是幸福的。

关于昭君出塞的全部故事,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不一样的思考。王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八、昭君出塞对联?

对下联曰之谓:文姬归汉。下联的文姬对上联的昭君,下联归汉对上联出塞很是符合对仗要求。上下联都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两个故事。昭君是为了国家的和平免于战乱而出塞下嫁土番被传为千古美谈。而文姬也是为了国家修汉史,连自已的亲人都不顾回到汉朝被后人代代赞誉。两个故事都赞颂了中国女性伟大的爱国牺牲精神。

九、昭君出塞,成语?

昭君出塞,是一个成语故事,汉朝与匈奴长年战争,边境百姓,民不了生,汉天子选美女与匈奴和亲,汉美女王昭君嫁给匈奴首领郸于,保两国边境没有战争,王昭君离开故乡,去塞外生活,匈奴百姓对王昭君很尊敬,王昭君和亲,使匈奴和汉朝五十年和平相处

十、昭君出塞时间?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出塞对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提要